- 产品详情
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,滥觞于1919年北平公立商业补习学校,历经世纪风雨,从工业管理到MBA教育,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。学院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独特的地理位置,围绕装备制造业、能源化工等优势行业,培育了大量高层次管理人才。在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木上,创新“24+8”教学模式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。如今,学院MBA项目品牌价值逐年提升,成为西部MBA教育的标杆。
近日,《走进中国商学院》系列访谈栏目有幸专访到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海青,聆听他对学院发展、MBA教育以及对商科教育未来使命的独到见解。胡院长将引领我们一道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品牌建设、社会影响以及中国特色商科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,共同探寻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。
MBAChina:请您先粗略地介绍一下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。
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,当时,我们的前身是北平的一所公立商业补习学校;从商业科目来看,我们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机械学院的工业管理相关专业;后来,北京机械学院西迁至陕西,并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,成立了陕西机械学院,随后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。西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就已获得管理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,是国内最早获得此类授予权的工科院校之一。同时,我们也是全国第三批、前56所开办MBA项目的院校之一,于1997年启动MBA项目,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,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。目前,学院有教职工大约170人,其中专任教师140多人,每年MBA招生规模大约在300人左右,并且持续保持稳定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,近年来MBA的品牌以及在区域内的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,学生对我们MBA项目的满意度也较高,品牌价值在逐年提升。
在西部地区,我们是西安市内19所提供MBA项目的院校之一,可以说,在前三批招生院校中,我们项目从规模和品质各方面的表现都名列前茅。
MBAChina:依托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,学院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优势?
一方面,陕西作为一个科教大省,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,全省共有90多所高校,其中仅在西安市就有60多所,而提供MBA项目的院校有19所。另一方面,陕西作为能源大省,还率先提出了“硬科技”的概念,其经济的重要支柱包括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产业,此外,装备制造业也快速的提升。因此,西安理工大学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、水利水电、能源化工等优势行业展开MBA教育。
此外,在我们的MBA项目中,还有不少内容涉及金融、投资等相关行业。基于这一些行业背景,咱们进行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培养,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。自1997年开办MBA项目以来,许多毕业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所建树,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。
MBAChina:在培养MBA学生的过程中,学院是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?
这是目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因为对于MBA学生而言,大多数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。虽然近年来随着MBA报考的热潮,考生的年龄趋于年轻化,但总体来说,他们是从职场回到学校,继续接受高层次教育。对这些学生来说,平衡理论与实践十分关键。
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,首先从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创新,例如,我们对MBA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,在保证教指委要求的必要课程基础上,进行了课程改革。
此外,我们压缩了理论课程的学分,将所有课程压缩至32个学分以内,并实施了“24+8”的教学模式,24个学分是课堂内的理论学时,还有8个实践学时。这8个实践学时能够最终靠多种形式充实,包括企业诊断、企业走访、企业调研报告、企业理论实践应用和实践竞赛等环节,而且这是必修内容,不再像过去一样把实践课时设在课程教学体系之外,而是融入每门课程中。
最后,我们在课程提交和考核评价体系中也进行了相应要求。每门课程除了传统的案例教学外,必须包含实践考核报告或相关的企业诊断和竞赛案例等内容。通过这一些方式,确保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后,都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,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。
面对西部地区的一些优势行业,我们对学生的领导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培养,特别是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企业和平台。例如,陕西有创新总平台,有秦创原,以及深厚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渊源,我们就充分结合当地企业的特点,使学生能够深入感知、体验和实践。
在这样的过程中,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,还能通过系统的学习,大幅度的提高全方位素养。我们的目标是,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高,并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在做的工作中。
MBAChina:作为学院的领导者,您怎么样看待学院MBA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?
我们认为MBA项目是一个非常优质的项目,因为它不仅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,这些人才不仅具备理论知识,还具备实践能力,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从我们的情况去看,学员活跃在陕西所有的领域,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具有优势的行业中。他们在各行各业中通常担任重要领导角色,甚至是中流砥柱。此外,我们还充分的利用了学校接近30年的MBA校友资源,建立了较为完备的MBA校友会和在校学生联合会,充分的发挥了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。在校友会和联合会的共同努力下,慢慢的变多的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网络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不仅仅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有力支持,还能够立足西部、面向中东部、展望全国,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MBAChina:学院在推动MBA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建设方面,做了哪些努力?
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,我们的MBA项目有悠久的历史,并基于学院的学科优势而逐渐发展壮大。学院在早期就获得了管理相关的博士授权点;2003年,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授权点;2006年,获得了企业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;2011年,获得了工商管理一级博士授权点,此外,我们还有应用经济学的硕士授权点。这三个学术点大大支撑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基础提升,从而有力地支撑了MBA项目的发展。
在MBA的培养过程中,项目对教师的遴选很严格。所有的任课教师一定要具有大规模的公司服务的工作经历,这种工作经历不是短暂的几天,而是至少3个月到6个月,甚至更长的时间,只有具备这种实践经历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,才能胜任MBA学生的培养工作。作为全国第二批EMBA培养院校,EMBA项目对于教师的要求只会更高。在师资供给方面,我们做了很多努力,以适应MBA和EMBA学生的培养需求。
在品牌打造和扩张方面,我们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。一方面是扩大规模,另一方面是提升品牌实力,最后是追求精益求精。通过这三个方向,我们不断打造MBA品牌的价值,特别是在MBA培养这方面,我们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、科技竞赛、案例大赛和竞技类赛事,例如沙漠挑战赛和国演赛等,这些活动让我们的学生代表西安理工大学经管学院,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品牌输出效应。在此过程中,我们获得了全国十佳MBA项目等诸多荣誉,并且取得了很多卓越贡献奖。通过这几年的努力,我们的口碑慢慢的变好,MBA的报考人数和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影响力都显著提高。
MBAChina:在全球经济与技术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,您认为商科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什么?
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变化和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,特别是在数字化的经济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尤其是生成式AI)以及大语言模型等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,商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传统思维下的商科在这些新技术的冲击下,的确需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。
近两年来,随着AI和各种先进工具的广泛应用,从全世界看,商科的招生和专业发展确实受到了一些限制,许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工科。然而,我认为商科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。我们一定要坚持商科的优势,同时学会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工具,例如AI和大数据,来将商科与现代化工具相结合,实现跨学科交叉与融合,发挥出更大的优势。
我认为,商科并不会在未来被完全替代,重点是我们要主动迎接挑战和变化。通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,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,我们大家可以将商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因此,在商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,我们应该注重培育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方法,以便他们在未来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管理和资源配置服务,成为可以有效的进行企业诊断与咨询的高级人才。
MBAChina:学院如何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智慧?
2024年4月份推出的《学位法》要求我们按照中国特色的体系来培养研究生,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面,咱们不可以再一味追求西方的培养模式,应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,因为在中国的社会情景中,有许多中国特有的问题无法用西方的经典或传统的理论来解释。因此,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国的情景,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,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。
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环境高度不确定的“乌卡时代”背景下,世界充满了易变性、不确定性、复杂性和模糊性。面对国内外技术、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约束,我们应该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恰逢其时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,即新质生产力。为了适应此方向,我们应该从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建设、师资队伍的提升、课程教学体系的变革和适应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整,开发出符合中国情景下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,以适应MBA未来的发展趋势。在这方面,我们从始至终在努力。例如,我们年年都会在学院内部组织案例大赛,将其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,研究中国企业、研究中国情景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解决方案,学生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。
培养MBA创新型人才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专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战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