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产品详情
科技创新是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引擎,也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支撑。历来以“高精尖”形象深入人心的银川经开区,坚持传统产业、新兴起的产业、未来产业“三线并进”。如今,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,正成为银川经开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8月18日,王志鑫正与技术工人们开展新一轮研发技术,确保宁夏宏源长城机床有限公司的机床产品能够进一步降本增效。2023年9月,王志鑫来到宁夏宏源担任“科技副总”一职,从图纸优化、工艺升级,到机床零部件测绘、装配调试,他带领团队破解了多个技术难点。
“研发中我们既要精度,更要自主可控。”这是王志鑫常挂在嘴边的话。由他研发的凸缘叉加工用夹具,使装夹效率较进口设备提升了40%,配套机床售价仅为进口设备的70%,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,还成功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在创新赛场上,王志鑫协助企业拿下了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并全力推动数控强力内珩齿机等高端装备研发,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。“之前成果都是写在论文上,现在能够最终靠所学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,还能促进高校的科技资源与企业的创新需求精准对接,助力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,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发展的‘双向奔赴’。”王志鑫说。
“科技副总”走马上任,让“实验室”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生产力,这样的双向奔赴在园区并不少见。今年,在“科技副总”丁少虎和“周末工程师”查俊的指导帮助下,宁夏福思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,订单量也逐渐增加,慢慢的变多的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客户青睐。
“中型压铸件一体成形加工一直是企业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,我参与研发了‘高效精密卧式加工中心’,通过创新结构冗余设计,优化主轴刚性匹配,提升了重切削工况下的稳定性。”丁少虎说,在创新自动交换工作台设计上,还帮企业实现了加工与装卸同步进行,不仅缩短辅助时间,还逐步提升设备综合效率。
让“科技副总”进企业,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,正成为园区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鼓励企业继续以‘科技副总’为纽带,深化‘副总﹢技术联合攻关’‘副总﹢拓展创新资源’‘副总﹢完善创新体系’等服务模式,通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、建立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,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。”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围绕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大健康及数字经济、现代物流“3+2”现代产业体系,今年,银川经开区精准锚定创新方向,构建覆盖“基础研究—中试熟化—孵化加速—产业落地”的全周期创新生态体系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。
作为全周期创新的“源头引擎”,园区以六盘山实验室、贺兰山实验室为核心支点,探索建设“凤城院士港”,着力建成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、人才培养、产业孵化、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、开放性创新高地。聚焦高端控制阀、新能源装备等优势领域,通过跨学科协同攻关,同步推进应用与基础研究中心、检验检测中心、中试熟化平台及卓越工程师培训学院建设。
“我们还聚焦‘研发+转化’闭环管理,联合创新实验室与科技大市场形成高效联动。其中,在研发端,通过‘揭榜攻关’模式精准对接产业技术需求,依托上海交大材料研究院等中试基地推动新材料、大健康产业升级;在转化端,打造‘线上+线下’技术交易平台,让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。”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目前,依托六盘山实验室实验测试中心及3个中试基地的硬核支撑,23个科研项目正按节点稳步推进,粉末冶金、控制阀等3个成果转化项目加速落地见效。这些项目直指产业发展中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转化,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根基,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关键支撑。
目前,银川经开区正加速构建“资源集聚、成果涌流、产业升级”的科学技术创新新格局。未来,随着创新平台建设“一年成型、两年成效、三年成势”的目标逐步实现,这里将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、成果转化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培育高地,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。